1953年香港舊照:當時就無比繁榮,剛取代上海成為亞洲最發達城市

香港的歷史,最早可追溯至東漢。1955年考古發掘的李鄭屋墓地,就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,香港已經有人居住。鴉片戰爭前,香港還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小漁村。(這是一組反映1953年香港的老照片,當時的香港已然是國際化的都市,這裏的大街小巷永遠熱鬧非凡。另外,此時的香港也取代上海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城市。)

【街頭眾多廣告牌】1945年二戰勝利後,香港的經濟迅速發展,成為「亞洲西小龍」之一。當時的香港不僅全球最富裕、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,更是亞洲重要的金融、服務和航運中心,這裏繁榮無比。當時香港以以廉潔的政府、良好的治安、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全球。

【中環德己立街】資料顯示,1946年至1950年,短短四年間,從上海等內地流入香港的資金高達5億美元。事實上,早在1937年上海淪陷後,上海大批銀行家、資本家等帶著巨額資金來到香港,使得香港經濟空前繁榮起來。到了解放戰爭後期,內地大批資本家也攜資前往香港,再一次促進了香港的發展。

【遠眺維多利亞港】維多利亞港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,港闊水深,風平浪靜,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。維多利亞港這個名字,來自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。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前,英國人就看中了這個港口,認為這座港口有成為東亞地區大港口的潛力。

【尖旺區樓梯街】樓梯街是香港非常有特色的一條街道,在很多影視作品都有出現,這是一條坡度頗為陡斜的石臺階,起點是皇后大道中部,依靠著山勢而建設的階梯。樓梯街經過摩啰街、荷李活道、四方街及必列者士街,直至堅道。

【熱鬧的商業街,店鋪鱗次櫛比】有人說,香港和新加坡得以崛起主要是吃「封鎖紅利」,一邊搞走私貿易,一邊又通過走私形成的資本來做合法貿易。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香港在當時是個自由主義的堡壘,反觀後的新加坡,則是「國家資本主義」。

【中西區幹諾道】幹諾道位于香港島中西區沿岸,它連接堅尼地城城西道及金鐘夏愨道。1890年,英國王子幹諾公爵夫婦訪問香港。為了紀念這件事,當時港英政府宣布將中環填海區的新海旁道改名為幹諾道。這裏插一句,幹諾道這一區域是填海造陸的結果。

【坐在摩托車上看報的男子】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軍占領香港,香港遭到史無前例的重創。日軍強迫香港民眾把港幣兌換成軍票,這一舉措直接造成貨幣損失達幾十個億,更將外幣和黃金全部沒收。當時的香港可謂是人間地獄,「香港的糧食價格上漲近萬倍,很多人餓死街頭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悲劇。」

【無比熱鬧的街頭】由于日軍的殘暴統治,很多香港人出逃南洋。當時日軍將香港貨運公司貨倉和貨物全部收繳,將巴士、的士和貨車等充公,作為軍用物資。到了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時,當時香港的人口僅剩下60萬,比被日軍殖民統治前的1941年減少約100萬。

【身穿旗袍的女子】50年代香港的繁榮,使得內地進入香港人數不斷增加。這些新移民人數的增加,使得香港獲得了大量廉價勞動力,「新移民中的成年人來港後,立即成為有用的勞動力。他們中的少年移民和移民引起的出生率急速上升,也使勞動力隊伍不斷得到補充。」人口的增加,進一步促進了香港的繁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