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個長相不俗!3姐妹「集體出家」削髮為尼,兩個成為「寺院住持」父母以此為榮

在眾多的出家人中,多半出家是出于這兩種因素。一種是因為困惑于「未曾生我誰是我、生我之時我是誰、長大成人方是我、合眼朦朧又是誰?」于是潛心禮佛、希望可以出家之後通過修鍊找到答案。另一種是由于塵世中諸多煩惱求而不得解,為了儘早解脫當下的困境才剃度出家的。

有著這麼三位姐妹,正值青春年華,美麗大方,更是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典范。在這個「顏值即是優勢」的背景下,她們本應成就世俗成功人生。然而,她們卻毅然決然集體出家,削髮為尼,皈依佛門,潛心參禪。終究選擇了另一條少有人走的不凡之路。

「明明可以靠顏值,卻偏偏要當尼僧。」「這一生算是虛度了光陰,是為不孝。」這一決定自然引得群眾鄰里議論紛紛。很多人認為,她們的道路算是一路走到了人生失敗的盡頭,實在令人無法理解,無法接受。殊不知,姐妹三人這最後的成就,竟以另一種形式光宗耀祖。或許譚家歷代祖輩都會以此為榮。父母們說:「她們是譚家的福報,成就了不凡的道路,當時的妥協是正確的。」接下來,讓我們走入譚家這三姐妹的不凡人生,了悟她們內心的殊勝佛性。

20世紀80年代,廣東省雷州市,3名女嬰先後在一戶普通的家庭中降臨了。然而,她們的出生竟如此不普通,好似早已命中注定一般。所有人都不敢想象,眼前的這三個可愛孩童竟會成為未來佛門難得的殊勝佛子。此時的她們,更在這出生之始,就此建立至深佛緣。

蓮花之中隨即紮根發芽……組成了她們別樣的童年……別人家的孩子常以兒歌伴隨著幼年時光,而她們卻是《大悲咒》縈繞耳邊。母親為虔誠的佛教徒,一心參禪禮佛,寥寥禪音就這樣成了她們未出生時的胎教。別人家的孩子一聽到遊樂園的歡笑之聲,眼睛瞪得像銅鈴,滿心歡喜,父母們以此來構造孩子的快樂。遊樂園成了普通孩子們的童年定義。

然而,她們的童年定義即是寺廟,母親常帶她們前往寺廟禮佛,祈福平安。令人不敢想象,她們竟沉醉于這寥寥禪音,更對佛僧們的講經產生極大的興趣,有模有樣,丫丫學語,她們不懂僧人們在說著什麼,但,總能安靜聆聽。再大的吵鬧即會安靜下來,甚是殊勝。

三個女兒,需要極大的生活開支,父母勞作賺錢,年幼的女兒無力陪伴。然而,女兒們一系列行為更讓父母滿心歡喜:「看來,她們與佛離不開了。」

安靜地聆聽經文,學著父母翻閱佛經,看起來意猶未盡,頗有一些真正高僧的模樣。

難怪鄰居們看到了也會開玩笑地說:「你們真是一個小小出家人。」

她們聽了,非常的歡喜。

這一切,耳濡目染,就這樣構建成了她們整個幼年的時光,一天天長大。這一切,更奠定了她們未來的人生之道。

等待著哪一天綻放……

這一天,很快就來到了。

1988年,一擊噩耗如晴天霹靂一般,毫不留情地擊中了譚氏一家。可這一擊噩耗卻又成了她們人生命運的重要轉折。那朵蓮花終于綻放了。

父親不幸身患重病,嚴重至極,醫生已是束手無策。母親無奈至極,沒有了任何辦法,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即是這每日虔誠的佛法。

每日祈禱,誦經念佛成了這唯一的希望,母親眼含淚水,虔誠祈願,祈願父親能夠受佛祖庇護,轉危為安。

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,猶如佛祖菩薩被這母親的虔心所動容,猶如這譚家上輩子拯救了世界,這輩子佛祖來相助。

父親竟奇跡般地轉危為安,逐漸痊癒。誰也不清楚這到底怎麼回事。

可這一切,讓女兒們內心更加堅定這佛法的力量。

直至1996年,一個重大決定,在大女兒及二女兒心中生起。

「我們想要皈依佛門,成為佛門俗家弟子。」此時的大女兒13歲,二女兒11歲,與父母商量皈依佛門之事,毫無玩笑之意。

父母自然不敢想象,年紀尚小,小學還沒讀完的女兒們竟會有這般想法。

雖說,家中對佛教十分信仰,但是身為父母還是希望女兒能夠在世俗中成就自身,學好知識,將來結婚生子,擁有幸福生活。

一聽倆女兒這樣的言行,父母覺得實在兒戲,自然極力反對。然而,兩位女兒卻始終軟磨硬泡,竟毫不氣餒,堅定之心如磐石,信仰之心道盡心中願景:「這佛門,我們入定了。」

無奈之下,父母寥寥言語,訴說無奈:「你們真的想好了麼?入了佛門,人生就不一樣了。」

此時的父母意外于兩女的堅定,當然,更了解這佛門俗家和正式出家還是不一樣的。

佛門俗家弟子即使一心參禪禮佛,也無需入廟出家。通俗來說即是這愛好和專業的區分。

父母認為,或許這只是她們一時興起,對佛學起了興趣,過段時日就自己放棄了。就欣然同意了。

沒想到,這一晃又是匆匆多年,倆女兒已亭亭玉立,長大成人。這多年來,在世俗中參禪禮佛,誦經打坐,甚是精進,穿衣打扮更是簡單素雅。這一修行願心更是感染著最小的妹妹,三人就這樣成了佛門俗家三姐妹一般,十分殊勝。

多年已過,這一刻終究還是到來了。

「我們不想只當俗家弟子,我們想要正式出家。」

父母見此情景,了知:「這也許就是倆女兒今生的命運,罷了,去吧。」女大不中留,父母只得同意。

此時,大女兒20歲,二女兒18歲,本是花一般的年紀,長得更是一個比一個漂亮。卻這樣削髮為尼,走上了一條漫漫成佛路。

倆女兒出了家,這鄰里之間自然也是議論紛紛,倍感困惑:「這小小出家人真成了出家人,唉。」

這父母最後的寄託自然落在了小女兒身上。

可殊不知,此時的小女兒心中已是萬馬崩騰,沒想到,這內心的萬般願景竟被兩位姐姐捷足先登。

一番心中願景自然脫口而出:「爸媽,我也想出家,皈依佛門。」

父母並不意外,也沒有拒絕。或許父母早已看開,會不會是佛祖早已選定了譚家,這一世,需以佛門相連,是極致佛緣的體現。而三位女兒本是佛子。

當然,父母還是希望這最小的女兒能留在身邊。隨即一個主意油然而生,決定給予小女兒一番考驗,以此磨礪她的內心。

「出家可以,但先得去社會歷練一番才行。」

父母認為,這樣可以磨一磨女兒的心性,了知世間的誘惑,令她能夠作出真正的抉擇。

小女兒欣然同意,隨即整裝待發,步入社會,以此歷練,可誰也沒想到,這小女兒機靈得很。

她這進入社會的第一站,竟這樣直接去了佛學院以此研習。

2007年,三女兒正式削髮為尼,取法名釋覺超,前往普賢寺苦修。

至此,譚家三千金,全數入了佛門。

沒想到,這佛門之路卻與心中所想有了一些不同,漫漫成佛路,原來,並不輕鬆。

三女兒的出家的第一道考驗隨其而至……

-20度的嚴寒,青燈古佛,破陋居室。原本,參禪禮佛,家中的溫暖,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,令她甚是懷念。

原來,所有參禪的清凈全是這家人幫你承擔了多數的紛擾。

如今,就連這小小的嚴寒都無法維持。

三女兒現在才知,為何當時,父母希望自己能夠在社會歷練一番再做決定。

原來,「世俗本身即是一座修行場。」這成了對于小女兒「身」的修行。

顯然,她沒有通過。

三女兒無法忍受嚴寒之下的苦行,隨即輾轉離開山西,前往福建天湖凈寺與同在此地修行的二姐會合。

這裡的修行,倒是十分的愜意了。與僧人辯經,探討佛法,成了最重要的一項修行。

小女兒自幼機靈聰慧,這裡猶如如魚得水一般。令她心生歡喜。

然而,她的一系列舉止竟讓一眾寺廟法師紛紛搖頭:「行為幼稚,修行還不夠。」

與其他僧人辯論佛法,總能辯的他僧啞口無言。畢竟,從小佛經的耳濡目染之下,這不是什麼難題,而三女兒卻面露得意之情。

好似在說:「你們都不如我。」

這三番五次之後,自然引得住持高僧們有了意見。隨即找來同在此地修行的二姐勸誡:「你的小妹,如果再這麼毫無謙卑之心,即會擾了這裡的清凈。」

住持說的很委婉,言下之意即是小女兒再不正視自身的內心,就沒必要呆這了。

二姐隨即把原話告知了小妹。

小妹頓時如夢初醒,原來佛法的修持不僅僅是理論的精進,更需要承載平和謙卑的內心,更需要對自身內心有所自省。小時候對于佛的嚮往,只嚮往于佛性的殊勝,卻全然忘記如何正式自己內心貪嗔癡的另一面。

這即是「心」的修行。此時,父母的那一番勸導又一次縈繞心頭。

這一番告誡之後,小女兒,恍如頓悟。自此嚴守清規,自省自心。這一切,高僧大德看在眼裡,心中已是滿滿認可。

懸崖勒馬,降伏其心,妙哉,妙哉。

顯然,這一次,她通過了心的考驗。一系列殊勝壯舉,最終成就不凡人生。

2008年,最小的三女兒釋覺超,被住持選為沙彌頭。此時,三女兒始終低調謙卑,沒有為此殊榮而心生優越。

好事接踵而來,兩年之後,因其聲音清脆動聽,又被體慧長老親自授名妙樂,正式取名為釋妙樂。

2012年,普賢寺原住持印進大師,三女兒妙樂原來的師傅,正要上山閉關修行,怎奈寺中無人主持大局。隨即就把住持之位正式授權于釋妙樂,命其管理寺中事務。

同年,譚家大姐也沒有令人失望,憑精進修行,成為了東莞小月庵住持。自此,譚家同一宗門兩位住持誕生,可謂殊勝至極,不亞于世俗中考上了名牌大學。

2015年,體慧長老將妙法正式傳承于妙樂。小女妙樂自此成為華嚴宗第14代傳人。

直至如今,譚家三姐妹仍舊以謙卑平靜之心度著眾生,長期佛法的修持,令她們清凈平和。即使已然名聲在外,卻始終如一,致力于虔誠的禮佛,行弘法大願。

這即是譚家三姐妹的殊勝經歷。

對此,我覺得,每個人的幸福與成功定義全然不同,世俗眼中的成就無法道盡真正的幸福。而三姐妹的人生抉擇何嘗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人生呢?